【宣传党代会精神】激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新引擎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司忠业   |摄影:   |编辑:   |浏览量:37

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为新征程上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报告绘就了以“思创融合、专创融合、赛创融合”为主旨的“课训赛创”一体化育人新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师生共创激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新引擎,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全国教育大会更是明确指出,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中,对青年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他们“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在此背景下,学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积极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把负责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信息管理等工作的多个相关部门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不仅是对时代呼唤的积极响应,更是勇担立德树人新使命,贯彻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的深刻体现。

课训赛创一体育人

深度谋划“思创融合、专创融合、赛创融合”

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打造“思创融合、专创融合、赛创融合”的“课训赛创”一体化育人体系。“思创融合”强调创新思维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通过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追求科技创新和商业转化的同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关注社会福祉和可持续发展。“专创融合”旨在推动“双创”课程与专业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课程+实践”的“双创”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和实验室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创新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创新能力的提升。“赛创融合”则强调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系列赛为代表的学科竞赛为载体,搭建面向未来科技发展、面向国家社会需求的实战舞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以赛促学、以学促创、以创促赛”的良性循环。

坚持科技策源

提高科研项目的学生参与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科技策源能力是“双一流”高校的重要能力之一。党代会报告特别提到,要提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覆盖率,以学生“双创”团队助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这既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肯定,也是促进建构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新机制的机遇。学校将建立健全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长效机制,如通过成立“创梦先锋”大学生创新能力(竞赛)宣讲团定期开展宣讲,增设班级“双创委员”触达专业班级,开展大学生国创计划、市创计划推优遴选以及研创计划过程管理,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集训营,面向各级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培育优质“双创”团队和社团。建好用好“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国家大学科技园,针对培育期、孵化期、苗圃期等不同阶段的项目团队做好服务,助力学校科技成果和学生科创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鼓励师生校友共创

整合校内校外导师资源,构建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党代会报告强调,要整合专业教师和行业校友的“双创”导师资源,建设产教融合共育共创基地,构建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将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专业+企业”双导师制,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成功企业家等组成的“双创”导师队伍,为学生提供行业前沿信息、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与上海市人社局、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等机构举办上海市教师创新创业专项培训,开设上海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创业意识激发期(GYB)培训班,提高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育人和创新创业实践的动力与能力。与地方政府、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环境和市场对接机会,培养他们的市场意识和创业能力。

华东理工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部署,是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我们应以此为契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将党代会精神实质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实施。我们当携手并进,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为双引擎、双驱动,为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华理创新创业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副主任)‍


发布时间:2025-04-14
(0)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