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华东理工大学重磅打造“国家安全教育”课

稿件来源:教务处   |作者:教务处、宣传部   |摄影:教务处、宣传部   |编辑:   |浏览量:10

教务处、宣传部教务处

“这堂课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重新认识文化与国家关系的大门;如一台天平,让我更读懂文化安全的分量。”4月10日,在听完“文化安全”专题课后,华东理工大学2024级经济类2401班学生吴子涵感慨地说,“最让我触动的,是老师在课上对‘文化自信’的解读——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的文化自豪,而是清醒认识到国际文化霸权渗透、数字技术风险等挑战后,坚定地从来路和当下找到民族精神的根脉,满怀信心地面对挑战。”

国家安全,青年有为!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华东理工大学正式拉开了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专题教学的帷幕。

4月10日,校党委副书记宋来以“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中的文化安全”为题,面向师生深刻阐释新时代文化安全的战略内涵与实践路径,强调在文明交融中要始终坚守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时代使命。

4月11日,校党委副书记沈海涛系统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与重点领域,解读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战略意义,强调在统筹发展与安全大局中需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辨识力与责任担当。

‍图1. 校党委副书记宋来讲授“文化安全”专题课

‍图2. 校党委副书记沈海涛讲授“国家安全绪论”专题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为全面落实国家安全战略部署,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开设“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为高质量开好“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华东理工大学成立“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沈海涛担任组长,并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教学痛点问题,顶层设计“价值、知识、能力、思维”4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对“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案进行了创新设计。

‍图3. 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创新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线下安全教育讲座、线上安全教育专题、安全教育实践三个板块,每个教学板块都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并强化案例教学和实践指导。其中,“线上安全教育专题”分为“绪论”“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生物安全”“金融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安全”等章节。“安全教育实践”板块则要求学生围绕安全主题开展“基地考察、社会调研、社区服务、安全宣讲”等实践活动。

‍图4.王辅臣教授讲授“能源安全”专题课

‍图5. 黄时进教授讲授“人工智能安全”专题课

‍图6. 杨文教授讲授“网络安全”专题课

在教师团队方面,“国家安全教育”课程面向全校整合优质师资,校领导讲授绪论、文化安全,学校优势学科领域专家讲授能源安全、科技安全、生物安全等,有驻外工作经历的部门负责人讲授海外利益安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讲授经济安全。团队教师均有多年从事相关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经历,多人主持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重点专项、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课题,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课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大安全视角下的跨学科思维,帮助学生在面对各类安全问题时,能有正确的判断和应对策略,真正让学生做到‘笃学、善思、力行’。”沈海涛介绍说。

‍“以往我只关注物流的运输效率、仓储管理等方面,却忽视了背后的网络安全隐患。绪论课上,老师指出物流网络包含海量信息,从客户个人资料到货物运输轨迹,一旦遭遇网络攻击,后果不堪设想。”物流220班的王涵之同学说,这堂课使她意识到,保障物流网络安全,就是守护国家经济秩序稳定,维护民众生活安宁。“未来投身行业,我也会将网络安全意识融入工作,为筑牢国家物流网络安全防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信息学院2024级电子信息类本科生王昕欣在上完“网络安全”专题课后,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通过这堂课,我才了解到自身专业的未来不仅仅是在保护我们个体,更是与我们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安全等息息相关。”王昕欣表示,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子,还需为未来中国无坚不摧的“网络城墙”出一份力、发一份光。

‍“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主要依托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新时代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开展。此外,华东理工大学还依托上海市丰富的产教资源,建立了一批可供“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开展课外拓展活动的实习实践基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条件保障。

沈海涛表示,“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是学校统筹推进立德树人工程和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载体,学校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积极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持续探索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创新模式,并在政策方向、平台建设、经费投入、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多方面为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充足支持。

发布时间:2025-04-14
(0)
相关新闻
Baidu
map